“谒”文言文意思
“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謁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yè
“谒”字的古汉语解释
yè
1.动词 告诉。《战国策·秦策一》:“臣请谒其故。”
2.动词 请求。《荆轲刺秦王》:“臣愿得谒之。”
3.动词 拜见。《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名词 名贴。《史记·郦食其传》:“使者惧而失谒,跑拾谒。”
【谒刺】名帖;名片。
【谒告】告假;请假。
【谒舍】客栈。
【谒者】负责接待通报的人。
“谒”国语辞典解释
yè
名词1.名片。《說文解字.言部》「謁」 字.清.段玉裁.注:「謁者,若後人書刺,自言爵里姓名,並列所白事。」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 《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
2.姓。如漢代有謁瓊。
动词
1.稟告、說明。《戰國策.秦策一》:「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 漢.王充《論衡.紀妖》:「當道者曰:『吾欲有謁於主君。』從者以聞。」
2.請求。《列子.周穆王》:「謁史而卜之,弗占;謁巫而禱之,弗禁;謁醫而攻之,弗已。」 《唐語林.卷三.賞譽》:「任大理評事,日饘粥不給,嘗於安國寺相識僧處謁飧。」
3.進見、拜見。例: 「晉謁總統」 。《楚辭.劉向.九歎.遠遊》:「登崑崙而北首兮,悉靈圉而來謁。」 《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傳.衛大經傳》:「開元初,畢構為刺史,使縣令孔慎言就謁,辭不見。」
“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歇切,堰入聲。說文白也。
爾雅·釋詁告也,請也。
左傳·隱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
註謁,告也。
禮·曲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
註謁,請也。典謁者,主賔客告請之事。
又增韻訪也,請見也。
後漢·卓茂傳茂詣河陽,謁見光武。
又釋名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
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門狀,今之拜帖。
史記·高祖紀高祖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註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
又謁舍,今之客舍也。
前漢·食貨志里區謁舍。
又官名。
前漢·百官公卿表謁者,掌賔讚受事。
應劭註謁,請也,白也,僕主也。
三輔黃圖內謁者,署在未央宮,屬少府。
又星名。
宋史·天文志謁者一星在左執法東北,主賔客,辨疑惑。
又山名。
山海經謁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
註山今在上黨郡涅縣。
又姓。
後漢·方術傳汝南太守謁煥。
又集韻類篇𠀤乙列切,音䋵。亦白也。李舟說。
又正韻於蓋切,音愛。與䨠同。隂晦也。引韓愈秋雨聯句:牖變景明謁。一本作藹,義同。
又揚雄·百官箴殷以𠛬顚,秦以酷敗。獄臣司理,敢告執謁。謁叶敗。
又史記·孔子世家去魯歌云:彼婦之謁,可以死敗。按此歌六句三韻,謁本音愛,與敗叶。
字彙謁攺音意,敗叶音佩,誤。
正字通俗作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