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文言文意思
“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振(简繁同形)
拼音:zhèn
“振”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èn
1.动词 举;举起。《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2.动词 抖动。《屈原列传》:“新浴者必振衣。”
3.动词 奋起;振作。《教战守策》:“痿蹶而不复振。”
4.动词 整顿。《史记·主父偃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5.动词 通“赈”,救济。《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6.动词 通“震”,震动。《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7.形容词 通“震”,惊恐。《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
8.动词 通“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
“振”国语辞典解释
zhèn
动词1.舉起。《文選.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唐.王勃〈上劉右相書〉:「朽索充羈,不收奔馬之逸;輕緡振網,或隨吞舟之勢。」
2.搖動、抖動。《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楚辭.王襃.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舒芳兮振條。」
3.奮發。例: 「士氣大振」 、「萎靡不振」 。
4.震撼。通「震」 。例: 「威振天下」 。唐.孟郊〈感懷〉詩八首之一:「秋氣悲萬物,驚風振長道。」
5.發放、開放。《左傳.文公十六年》:「自廬以往,振廩同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論漪結,木性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
6.救濟、救助。通「賑」 。《禮記.月令》:「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 《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名词
姓。如宋代有振紀。
zhēn
參見「振振」 (二)條。“振”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𠀤音震。說文舉救也。
增韻拯也。
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
註濟民養德也。
禮·月令振乏絕。
前漢·元帝紀振業貧民。
註振起之,令有作業。
又說文一曰奮也。
廣韻裂也,又動也。
易·恆卦振恆。
禮·月令孟春蟄蟲始振。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
註至祭之末,但擩肝鹽中振之,謂將食者旣擩,必振乃祭也。
爾雅·釋言振,訊也。
註當作迅。謂奮迅。
又同震。
戰國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史記·五帝紀振驚朕衆。
又整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
疏振,拂去塵也,臣不豫愼,將文書簿領於君前,臨時乃拂整也。
又發也。
左傳·文十六年振廩同食。
莊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
又收也。
禮·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
註兵入收衆專於農也。◎按書傳云:振旅言整衆。
又止也。
詩·小雅振旅闐闐。
箋戰止將歸。
又振旅伐鼓。振,猶止也。
又爾雅·釋言振,古也。
詩·周頌振古如兹。
箋振亦古也。
又鳥羣飛貌。
詩·周頌振鷺于飛。
又州名。
寰宇記瓊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之人切,音眞。厚也。
詩·周南宜爾子孫振振兮。
傳仁厚也。
又振振公子。
傳信厚也。
又盛貌。
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
又上聲。
集韻正韻𠀤止忍切,音軫。與袗通。襌也。
禮·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門。
又叶諸延切,音旃。
𨻰琳·柳賦救斯民之絕命,擠山岳之隕顚。匪神武之勤恪,幾踣斃之不振。
“振”形意通解
金文從「廾」,「辰」聲,「廾」象兩手之形,「辰」是相當於「耨」一類的農具,用以除草,字象雙手持農具,疑表示整理田地。引申有整頓之意。金文表示整頓,中觶:「王大省公族于庚,振旅。王易(賜)中馬。」「振旅」即整頓軍隊。《左傳.隱公五年》:「入而振旅」杜預注:「振,整也。」
《說文》:「振,舉救也。从手辰聲。一曰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