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文言文意思
“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蹙(简繁同形)
拼音:cù
“蹙”字的古汉语解释
cù
1.形容词 紧迫;窘迫。《捕蛇者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诗经·小雅·小明》:“曷云其还?政事愈蹙。”
2.动词 紧缩;紧皱。《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3.形容词 局促不安。《荀子·富国》:“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
4.动词 通“蹴”。踢;踩。苏轼《申王画马图》:“扬鞭一蹙破霜蹄。”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新进士集于月灯阁为蹙鞠之会。”
【蹙蹙】局促不得舒展之意。《诗经·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靡所骋。”
【蹙頞】愁苦貌;即皱眉头。《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蹙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
【蹙金】用拈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品的纹路皱缩起来。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孔雀银麒麟。”
“蹙”国语辞典解释
cù
动词1.逼迫、逼近。《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2.縮減。《詩經.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 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國蹙賦更重,人稀役彌繁。」
3.聚攏。《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
4.踩踏。通「蹴」 。宋.蘇軾〈申王畫馬圖〉詩: 「揚鞭一蹙破霜蹄,萬騎如風不能及。」
5.踢。通「蹴」 。《禮記.曲禮上》:「以足蹙路騶,有誅。」
形容词
恭敬的樣子。《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容彌蹙。」
“蹙”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六切,音噈。說文迫也。
詩·大雅今也日蹙國百里。
禮·禮器不然則已蹙。
疏則太急蹙。
又集韻七六切。與蹴同。
禮·曲禮蹙路馬芻有誅。
釋文蹙,本又作蹴。
又廣韻蹙,近也。
又通作顣。
孟子已頻顣曰。
朱傳顣與蹙同。
又集韻倉歷切,音戚。
類篇蹙蹙,𦄲小貌。
詩·小雅蹙蹙靡所騁。
箋蹙蹙,小之貌。
爾雅·釋訓蹙蹙,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