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文言文意思
“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薰”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ūn

“薰”字的古汉语解释

xūn

1.名词 一种香草。《左传·僖公四年》:“一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2.形容词 花草香。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

【又】香气刺激人。《庄子·天地》:“五香鼻。”

3.名词 通“熏”,火烟。鲍照《芜城赋》:“歇烬灭。”

【又】熏;烤。潘岳《马汧督诔》:“内焚穬火之。”

“薰”国语辞典解释

xūn

名词
1.植物名。報春科珍珠茉屬,「佩蘭」「薰草」 之古稱。參見「佩蘭」 條。

2.香氣。宋.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詞: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3.煙氣。晉.陸機〈演連珠〉詩五〇首之二四:「尋煙染芬,薰息猶芳。」

动词
1.以火灼炙、燒灼。通「熏」例: 「薰魚」「薰肉」「利欲薰心」 。晉.潘岳〈馬汧督誄〉:「將穿響作內焚穬火薰之,潛氐殲焉。」

2.感染﹑感化。例: 「薰陶」 。唐.韓愈〈爭臣論〉:「晉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 宋.程頤〈論經筵第一劄子〉:「今士大夫家善教弟子者,亦必延名德端方之士,與之居處,使之薰染成性。」

3.教訓。《兒女英雄傳》第三〇回:「他那意思,想著要把乾綱振起來,薰她一薰。」

形容词
溫暖的、和煦的。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詩: 「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薰”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云切,音勲。
說文香草也。
本草註古人祓除,以此草之,故謂之
山海經浮山有草焉,名曰草,佩之巳厲。
左傳·僖四年一蕕。
前漢·兩龔傳以香自燒。
 又南方草木狀陸香出大秦。
 又灼也。
易·艮卦心。
爾雅·釋訓爞爞炎炎,也。
皆旱熱炙人。
 又與獯通。
史記·周本紀育戎狄攻之。
 又與勳通。
漢·夏承碑著于王室。
 又韻補音萱。
黃庭經沐浴盛潔棄肥,入室東向誦玉篇。
 又許運切,音訓。義同。考證:〔漢·夏承碑著于王室。〕 謹照原文帶改策。

“薰”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是香草名,即蕙草。

詳解: 從「」,「」聲。「」是香草名,即蕙草。《說文》:「薰,香艸也。从艸,熏聲。《廣雅.釋草》:「薰草,蕙草也。」如《山海經.西山經》:「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表示香氣。如《文選.江文通〈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李善注:「薰,香氣也。《文選.謝惠連〈雪賦〉》:「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表示用香料熏,使染上香味。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櫝,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又指以香氣刺激人。如《莊子.讓王》:「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

  「」還表示溫和,如《莊子.天下》:「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陸德明釋文:「薰然,溫和貌。」又表示和暖,如唐代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