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文言文意思
“踵”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踵(简繁同形)
拼音:zhǒng
“踵”字的古汉语解释
zhǒng
1.名词 脚后跟。《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2.动词 走到;踏至。《孟子·滕文公上》:“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3.动词 跟随。《汉书·武帝纪》:“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
4.动词 继承;因袭。《汉书·刑法制》:“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踵见】接连往见。
【踵武】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继承前人的事业。
“踵”国语辞典解释
zhǒng
名词1.腳後跟。《字彙.足部》:「踵,足跟。」 《儀禮.士相見禮》:「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
2.鞋後跟。《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动词
1.追隨、跟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踵楚,而疆場無備,邑能無亡乎?」
2.繼承、繼續。《楚辭.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文選.曹植.七啟》:「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
3.登臨。《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踵”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𠀤音腫。說文追也。一曰往來之貌。
釋名踵,鍾也。鍾,聚也。上體之所鍾聚也。
玉篇足後。
集韻本作𣦟。
禮·曲禮車輪曳踵。
疏踵,脚後也。
左傳·昭二十四年吳踵楚。
註躡楚踵跡。
莊子·讓王篇納履而踵決。
淮南子·地形訓北有跂踵民。
註跂踵,踵不至地,以五指行。
又孟子踵門而告文公。
趙岐註踵,至也。
又因也。
前漢·𠛬法志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
註踵,因也。
又接也。
前漢·霍去病傳踵軍數十萬。
註踵,接也。
又頻也。
莊子·德充符踵見仲尼。
註踵,頻也。
又繼也。
屈原·離騷及前王之踵武。
註踵,繼也。
又集韻朱用切,音種。躘踵,不能行貌。或作偅。跂字原从足从攴作。
“踵”形意通解
略說: 從「足」,「重」聲,表示追逐。詳解: 從「足」,「重」聲,表示追逐。《說文》:「追也。从足,重聲。一曰:往來皃。」《六韜‧均兵》:「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
「踵」可表示腳後跟。《荀子‧榮辱》:「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
「踵」也表示跟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踵楚,而疆埸無備,邑,能無亡乎?」
「踵」還表示繼承、因襲。《漢書‧刑法志》:「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顏師古注:「踵,因也。」
「踵」亦表示至、到。《戰國策‧齊策一》:「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衝雍門。」
「踵」也指古代車的後承軫。《周禮‧考工記‧輈人》:「五分其頸圍,去一以為踵圍。」鄭玄注:「踵,後承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