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国语辞典解释
bìn
动词1.遺棄、排斥。例: 「擯於門外」 、「擯而不用」 。《後漢書.卷八〇.文苑傳下.趙壹傳》:「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擯。」 唐.章懷太子.注:「擯,斥也。」
2.導引。通「儐」 。《周禮.秋官.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
“摈”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必仞切,賓去聲。斥也,棄也。崔寔政論寡不勝衆,遂見擯棄。
又與儐同。導賓也。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在主曰擯,在客曰介。
禮·聘義卿爲上擯,大夫爲承擯,士爲紹擯。
疏承者,承副上擯也。紹者,繼續承擯也。
周禮·秋官·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
註擯而見之王,使得親言也。
又正韻𤰞民切,音賓。義同。通作賓。俗作𢷤。
“摈”形意通解
《說文》:「儐,導也。從人賓聲。擯,儐或從手。」據《說文》,「擯」乃「儐」之或體,參見「儐」。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