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文言文意思
“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措(简繁同形)
拼音:cuò
“措”字的古汉语解释
cuò
1.动词 放置;安放。《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王符《潜夫论·德化》:“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内。”(放:驱逐。大荒:边远的地方。幽冥:昏暗的地方。)这个意义又写作“厝”。
2.动词 施行。《周易·系辞上》:“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又】处理,置办。《宋史·徽宗纪》:“令工部侍郎孟揆亲往措置。”
3.动词 废弃;放弃。柳宗元《断刑论》:“此刑之所以不措也。”
4.通“错”。交错;间杂。《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外]迫貉路,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
zé
通“笮”。压。《史记·梁孝王世家》:“李太后与争门,措指。”(指:手指。)
【措大】旧称贫寒失意的读书人。
【措身】也作“厝身”。安身;置身。《后汉书·郎顗传》:“人贱言废,当受诛罚,征营惶怖,靡知措。”
【措手】也作“厝手”。着手处理;插手。《晋书·刘弘传》:“今公私并兼,百姓无复措地。”
【措意】注意;着意;留意。王充《论衡》:“用心措,何其不平也?”
【措置】安放;处理。《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每会见,踧躇无所措,此非所以章示群下,安臣子也。”
“措”国语辞典解释
cuò
动词1.安置。漢.桓寬《鹽鐵論.世務》:「是猶措重寶於道路而莫之守也,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2.棄置、廢置。《禮記.中庸》:「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唐.柳宗元〈斷刑論下〉:「敺天下之人入於罪,又緩而慢之,以滋其懈怠,此刑之所以不措也。」
3.籌辦、準備。例: 「籌措」 。《紅樓夢》第一回:「只是目今行囊路費,一概無措。」
4.刺、戮。《淮南子.繆稱》:「虎豹之文來射,猿狖之捷來措。」 唐.高誘.注:「措,刺也。」
“措”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倉故切,音醋。說文措,置也。
廣韻舉也,投也。
增韻施布也。
易·繫辭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禮·禮器措則正,施則行。
又中庸故時措之宜也。
疏措猶用也。
又委置也。
禮·中庸學之弗能,弗措也。
疏言學不至於能,不措置休廢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如將廢措。
註措,猶頓也。
前漢·文帝紀贊幾於𠛬措。
註民不犯法,無所𠛬也。
又集韻韻會𠀤側格切,音窄。追捕也。
前漢·王莽傳迫措靑徐盜賊。
又與笮同。迫笮也。
史記·梁孝王世家李太后爭門措指。
註爲門扉所笮。
又集韻七迹切,音磧。與刺通。穿也,傷也。
本作𢵄。
漢書亦作厝。通作錯。
“措”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昔」聲,本義為安放。詳解: 從「手」,「昔」聲,本義為安放。《說文》:「置也。从手,昔聲。」《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措」也可表示棄置、擱置。《禮記‧中庸》:「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孔穎達疏:「措,置也。言學不至於能,不措置休廢,必待能之乃已也。」
「措」也可表示施行、運用。《易‧繫辭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高亨注:「措,施也。」
「措」還可表示設立、制訂。宋王安石〈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法利害見寄〉:「余聞古之人,措法貽厥後。」
「措」亦表示籌集。《紅樓夢》第1回:「只是如今行李路費,一概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