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文言文意思
“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氐”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氐”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根本。《诗经·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太师尹氏地位重要,是周朝的根本)

2.通“抵”。《汉书·礼乐志》:“大皆因秦旧事焉。”

1.形容词 通“抵”。《汉书·食货志下》:“其贾贱减平者,听民自与市。”(如果卖价低于官府规定的平价,就听凭百姓到市上去自由买卖)

2.古民族名,又称西戎,分布在今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氐”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中國古代西方少數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分布在今大陸地區陝西、甘肅、四川一帶。東晉時曾建前秦、後涼等國。

2.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

动词
俯、垂下。通「低」《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而商賈或墆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給焉。」 唐.顏師古.注:「氐首,猶俯首也。」

名词
根本、基礎。同「柢」《詩經.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 漢.毛亨.傳:「氐,本也。」


副词
總括之詞。同「抵」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丁禮切集韻典禮切,𠀤音邸。
說文,至也。从氏,下著一。一,地也。
 又本也。
詩·小雅尹氏大師,維周之
毛傳,本也。正義曰:,讀從邸。若四圭爲邸,故爲本,言是根本之臣也。
 又鄭箋,當作桎鎋之桎。孝經鉤命決云:孝道者,萬世之桎鎋。說文云桎車鎋也。則桎是鎋之別名,以鎋能制車,喻大臣能制國也。桎,之寔反,又丁履反。鎋又作轄,胡𦟈反。○按今從毛傳,讀若邸。
 又與抵同。歸也。
前漢·食貨志天下大無慮皆鑄金錢。
皆遇吿。
師古曰:,讀曰抵,歸也。大,猶言大凡也。
 又左思·三都賦作者大舉爲憲章。
,音旨。義同。今俗書作抵。
 又人,外國名,在建木西,人面魚身,無足。見山海經,音觸抵之抵。舊註附入都奚切,今訂正。
 又木之根也。亦作柢。義詳木部。
 又人所托宿亦曰。通作邸。
 又集韻軫視切,音旨。道,地名,在廣漢。
 又廣韻丁尼切集韻張尼切,𠀤音胝。池,縣名。或作旨而切,音支,非是。
 又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𠀤音低。羌也。
詩·商頌自彼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正義曰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
路史羌數十,白馬最大。
前漢·地理志隴西郡有道、羌道二縣。
魚豢·魏略漢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或號靑,或號白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也。孫炎曰:角亢下繫于,若木之有根。
史記·天官書四星,東方之宿。者,言萬物皆至也。
甘氏星經四星爲天宿宫,一名天根,二名天符。
禮·月令季冬之月旦中。
 又前漢·地理志韓地,角、亢、之分野。
 又同低。俛也。
前漢·食貨志封君皆首仰給。
師古曰:首,猶俯首。
 又賤也。
前漢·食貨志其價賤減平。
 又墨神曰回。見致虛閣雜俎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丁計切,音帝。東方宿也。義見上。考證:〔孝經鉤命訣。〕 謹照原晝訣改決。

“氐”形意通解

略說:」為今「」、「」等字的初文,指地下生根處。

詳解: 《說文》:「氐,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从氐。

  氐為古代陝、甘一帶少數民族名,又為二十八宿中的東方七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