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文言文意思
“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都(简繁同形)
拼音:dū/dōu
“都”字的古汉语解释
dū
1.名词 都市;城市。《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又】名词 专指京都、首都。《出师表》:“兴复汉室,地面观察站于旧都。”
2.形容词 优美;漂亮。《三国志·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
3.叹词 表示赞美。《书·皋陶漠》:“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4.动词 总;汇总。《与吴质书》:“项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dōu
1.副词 表示总括。全;尽《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雁荡山》:“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辨】都,京。“京”的本意是“大”。在先秦,“京师”连用才指国都,“京”指国都是后来的事。“都”本指大城市。汉以后才可指国都。
【都鄙】⒈古时称帝王的封地。⒉京城和边远的城镇的对称。⒊美好和丑陋。
“都”国语辞典解释
dū
名词1.大城市。例: 「花都」 、「港都」 、「通都大邑」 。
2.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例: 「首都」 、「國都」 、「京都」 、「行都」 。
3.姓。如漢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动词
1.定都。《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居。《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3.總計。《文選.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
形容词
優雅、優美。《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聊齋志異.卷一.嬌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dōu
副词1.皆。概括全部的意思。例: 「都好」 、「都是」 。
2.還、尚且、甚至。例: 「他都如此說了,你又能如何呢!」 、「他一動都不動,活像個木頭人似的。」
3.業已、已經。有加重語氣的意味。例: 「誤會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沒用!」
助词
發語詞,無義。《書經.堯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
“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𠀤音闍。廣韻天子所宮曰都。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
又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
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
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
又正韻美也,盛也。
詩·鄭風洵美且都。
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
又歎美之辭。
書·臯陶謨臯陶曰都。
又正韻居也。
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
又廣韻總也。
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
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
又字彙補水所聚也。
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
又姓。
集韻漢臨亞侯都稽。
又集韻張如切,音猪。與豬通。
書·禹貢大野旣豬。
又被孟豬。
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考證:〔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註凡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無曰邑。〕 謹按所引註是莊二十八年左傳,非隱元年註,今照左傳原文改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都”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者」從「邑」,「者」是聲符。本義是都城。詳解: 金文表示城邑、都城,㝬鐘:「撲伐厥都。」齊侯鎛:「民人都啚(鄙)」。陳夢家:「鄙當為都城之外居住的地區,聚若干小邑而成。」
《說文》:「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从邑者聲。《周禮》:『距國五百里爲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