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惛”文言文意思
“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惛”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hūn/mèn

“惛”字的古汉语解释

hūn

形容词 神志不清;迷乱;糊涂。《齐桓晋文之事》:“吾,不能进于是矣。”

【惛惛】⒈糊涂;昏暗不明。《汉书·王温舒传》:“吾为人少文,居它,不辩。”⒉静默;专一。荀子《劝学》:“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惛眊】形容人衰老。

“惛”国语辞典解释

hūn

形容词
昏亂、糊塗不明。《說文解字.心部》「惛,不憭也。」 清.段玉裁.注:「憭,慧也。」 唐.皮日休〈移元徵君書〉:「苟或退者,是時弊不可正,主惛不可曉。」

mèn

形容词
憂悶的樣子。《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吳越受令,荊楚惛憂。」

“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昆切,音昏。
說文不憭也。从心昏聲。
廣韻不明了也。
正韻心不明也。
集韻或作怋忯。
 又集韻弭盡切,音泯。昏意也。
莊子·知北遊然若亡而存。郭象讀。
 又集韻虎本切韻會虛本切,𠀤音𪑕。
韻會小補懣,忽疾貌。
 又廣韻呼悶切集韻韻會正韻呼困切,𠀤音焝。
廣韻迷忘也。
禮·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耄,忘也。
管子·四時篇五漫漫,六,孰知之哉。
 又集韻韻會𠀤莫困切。與悶同。
說文懣也。或作。◎按惽古書錯見,大扺皆通。

“惛”形意通解

同「」,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