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文言文意思
“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jìn/jǐn
“尽”字的古汉语解释
jìn
1.动词 完;完尽;完了。《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2.动词 全部用出。《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又】〈动使动〉使……完尽;竭尽;用尽。《黔之驴》:“断其喉,尽其肉。”《谏太宗十思疏》:“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3.动词 完结;消亡。《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4.名词 尽头。《赤壁之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动词 达到顶点;穷极。《张衡传》:“妙尽璇机之正。”
6.副词 全部;全都。《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7.副词 极端;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8.动词 同“进”,进行。《邵公谏厉王弭谤》:“近臣尽规。”
jǐn
1.动词 尽量;尽可能。《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后。”
2.副词 任凭;任随。武衍《宫词》:“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尽”国语辞典解释
jǐn
副词1.極盡。例: 「儘量」 、「儘可能」 。
2.聽任、隨意、不加限制。例: 「儘管」 、「儘看」 。宋.楊萬里〈夜聞風聲〉詩: 「作寒作暑無處避,花落花開儘他意。」
3.都、全。宋.辛棄疾〈瑞鶴仙.黃金堆到斗〉詞: 「記從來人道,相門出相,金印纍纍儘有。」 《西遊記》第一回:「果獨自登筏,儘力撐開。」
jìn
动词1.完結、終止。例: 「取之不盡」 、「無窮無盡」 、「冬盡春來」 。唐.李商隱〈無題〉詩: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2.全部用出,竭力、努力完成。例: 「竭盡所能」 、「盡其所長」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3.死亡。例: 「自盡」 。《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聊乘化以歸盡。」 唐.李善.注:「盡謂之死。」
4.隱沒。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形容词
完備。例: 「詳盡」 。
副词
1.全部、都。例: 「應有盡有」 、「盡在不言中」 。《左傳.昭公二年》:「周禮盡在魯矣。」
2.極端、達到極限。例: 「盡善盡美」 。《文選.皇甫謐.三都賦序》:「引而申之,故文必極美;觸類而長之,故辭必盡麗。」
“尽”康熙字典解释
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𠀤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
又姓。見萬姓統譜。
又唐韻正韻卽忍切集韻韻會子忍切,𠀤津上聲。類篇極也。正韻盡之也。書·康誥往盡乃心。詩·小雅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左傳·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曰:盡敵而反。禮·樂記殷周之𣠋盡矣。
又韻會皆也。左傳·昭二年韓宣子曰:周禮盡在魯矣。
又類篇任也。增韻縱令也。左傳·文十四年公子商人,盡其家貸於公。禮·曲禮虛坐盡後,食坐盡前。俗作儘。
又盡盡,極視盡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盡盡然,盱盱然。
又韻會徐刃切正韻齊進切,𠀤秦去聲。亦竭也。周語齊國佐其語盡。註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世說新語可以累心處都盡。註盡,猶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