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文言文意思
“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kè
“克”字的古汉语解释
kè
1.动词 能;能够。《谏太宗十思疏》:“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动词 完成;成功。《中山狼传》:“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3.动词 攻克;战胜。《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4.动词 克制;约束。《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克”国语辞典解释
kè
动词1.勝任。《說文解字.克部》「克」 字清.段玉裁.注:「鄭箋云:『仔肩,任也。』許云:『勝任也。』」 唐.劉禹錫〈為杜司徒謝賜追贈表〉:「常懼不克負荷,以忝前人。」
2.戰勝、攻破。例: 「克敵」 、「攻無不克」 。《左傳.莊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然操遂能克紹,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3.制服、約束。例: 「克服」 、「以柔克剛」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何晏集解引馬融注:「克己,約身。」
4.約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淮使戒裝,克日當發。」
5.剋扣。《水滸傳》第八三回:「寡人御賜之酒,一瓶克減半瓶。」
6.消化。例: 「多吃水果能克食。」
名词
量詞。英語gram的音譯,為現行法定度量衡的質量單位,俗稱為「公克」 。參見「公克」 條。
副词
能。例: 「不克分身」 。《書經.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邦。」 唐.柳宗元〈封建論〉:「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
kè
动词1.戰勝。通「克」 。《後漢書.卷二八上.桓譚傳》:「何向而不開,何征而不剋。」
2.約束。《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下.周澤傳》:「中元元年,遷黽池令。奉公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
3.限定、約期。《後漢書.卷四一.鍾離意傳》:「意遂於道解徒桎梏,恣所欲過,與剋期俱至,無或違者。」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准備筵席茶禮花紅,剋日過門者。」
4.剝削。例: 「剋扣」 。
5.傷害。《西遊記》第四十四回:「皆因命犯華蓋,妨爺剋娘。」
形容词
嚴苛。《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西門豹為鄴令,清剋潔慤,秋毫之端,無私利也。」
副词
能夠。《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序》:「或志剛金石,而剋扞於強禦。」
“克”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苦得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得切,𠀤音刻。說文肩也。
徐曰肩,任也。任者,又負荷之名也。能勝此物謂之克也。
易·大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又玉篇勝也。
書·洪範沉潛剛克高明柔克。
又爾雅·釋言克,能也。
書·康誥克明峻德。
又揚子·法言勝己之私謂之克。
論語克已復禮爲仁。
又春秋·隱元年鄭伯克段于鄢。
公羊傳克之者何,殺之也。
又左傳·莊十一年得儁曰克。
又忌刻。
韻會勝心也。
左傳·僖九年不忌不克。
集韻通作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