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文言文意思
“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蓝”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lán

“蓝”字的古汉语解释

lán

1.名词 植物蓼蓝,叶子可提制蓝色染料,即靛青。《劝学》:“青,取之于而青于。”

2.形容词 蓝色。《大铁椎传》:“客初至,不冠不袜,以手巾裹头,足缠白布。”

3.梵语“伽蓝”的省称,指佛教寺院。

“蓝”国语辞典解释

lán

名词
1.深青色。像晴空般的顏色。例: 「蔚藍」「湛藍」 。唐.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之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2.植物名:(1)馬鞭草科海州常山屬,「大青」 之古稱,參見「大青」 條。(2)十字花科菘藍屬。一至二年生草本,基生葉蓮座狀,長橢圓形,花序圓錐狀,花黃色。短角果扁橢圓形。全草入藥,亦供提取藍色染料。(3)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穗狀花序長二至五公分,花被五深裂,淡紅色。瘦果寬卵形。可作染料。也稱為「蓼藍」

3.姓。如戰國時有藍諸。

形容词
1.藍色的。例: 「藍天白雲」 。唐.李嘉祐〈登秦嶺〉詩: 「漢闕青門遠,高山藍水流。」

2.參見「藍縷」 條。

“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魯甘切,音籃。染靑草也。
詩·小雅終朝采藍。
周禮·地官·掌染草註染草藍、蒨,象斗之屬。
通志藍三種:蓼藍染綠,大藍如芥染碧,槐藍如槐染靑。三藍皆可作澱,色成勝母,故曰靑出於藍而靑於藍。
 又古今注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
 又說文瓜苴也。
 又酉陽雜俎藍蛇,首有毒,尾能解毒,南人以首合藥,謂之藍藥。
 又鳥名。
爾雅·釋鳥秋鳸,竊藍。
竊藍,靑色。
 又濫也。
大戴禮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又地名。
晉語三卿宴于藍臺。
 又山名。
水經注新河出令支縣之藍山。
 又水名。
杜甫詩藍水遠從千㵎落。
 又綱目集覽伽藍,梵語,猶中華言衆園。
 又姓。
通志·氏族略戰國時中山大夫藍諸。
 又通襤。
傅𤣥詩整此藍縷衣。考證:〔又鑑也。〕 謹照大戴禮註鑑改濫。

“蓝”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葉可製作成藍色染料,引申表示藍色。

詳解: 從「」,「」聲。本義是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葉可製作成藍色染料。《說文》:「藍,染青艸也。从艸,監聲。」「」在早期文獻中只用作植物之名,「」則表示藍色,例如「青天」即「藍天」,故《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意謂「」(藍色)是從「」(蓼藍)這種植物提煉出來,而顏色比「」(蓼藍)更深。其他的例子如《詩.小雅.采綠》:「終朝采藍,不盈一襜。《呂氏春秋.仲夏》:「令民無刈藍以染,無燒炭,無暴布。」「」表示收割。「」即「」,表示曬。

  今本《說文》有另一「」字,本義是「瓜菹」,即腌製的酸瓜。《說文》:「藍,瓜菹也。从艸,監聲。」姚文田、嚴可均已指出此字當作「」,今本《說文》有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廣韻》《集韻》改為:「蘫,瓜菹也。从艸,濫聲。

  「」引申表示藍色,乃後起義。如唐代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李賀〈老夫采玉歌〉:「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通作「」,「藍縷」表示衣服破舊,又作「襤縷」或「襤褸」。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疏:「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方言》云:『楚謂凡人家貧衣破醜敝為藍縷。』藍縷,謂敝衣也。」唐代孟郊〈織婦辭〉:「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

  「」亦是梵文「伽藍」的省稱,指佛寺。如《五燈會元.卷十七》:「郡之左有天皇寺,乃名藍也,因火而廢。《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蒲州東十餘里,有寺曰普救,自則天崇浮屠教,出內府財,勑建僧藍,無麗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