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文言文意思
“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拦”字

繁体:简化方式:声旁替代

拼音:lán

“拦”字的古汉语解释

lán

动词 阻挡;遮住。《兵车行》:“牵衣顿足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拦”国语辞典解释

lán

动词
阻擋。例: 「攔阻」「攔截」《水滸傳》第三回:「店主人那裡敢出來攔他。」


介词
當、對著。例: 「攔腰一抱」《紅樓夢》第八一回:「倒像背地裡有人把我攔頭一棍,疼的眼睛前頭漆黑。」

“拦”康熙字典解释

玉篇力丹切唐韻落千切,𠀤音蘭。遮攔也。亦作闌。

“拦”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是「」的後起分化字,表示阻攔、阻擋。

詳解: 從「」,「」聲。「」是「」的後起分化字,表示阻攔、阻擋。《玉篇.手部》:「攔,摭攔也。」如唐代杜甫〈兵車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南宋葛長庚〈柳梢青〉:「柳雪縈旗,東風攔馬,父老爭看。

  「」可作介詞,表示「」、「對著」。如《西遊記》第29回:「你看他屹迸迸,咬響鋼牙;滴溜溜,睜圓環眼;雄糾糾,舉起刀來;赤淋淋,攔頭便砍。《三國演義》第27回:「王植拍馬挺鎗,逕奔關公;被關公攔腰一刀,砍為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