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文言文意思
“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坐(简繁同形)
拼音:zuò
“坐”字的古汉语解释
zuò
1.动词 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2.动词 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名词 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4.动词 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
5.动词 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
6.动词 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
7.动词 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
8.动词 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9.介词 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10.副词 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1.副词 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12.副词 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坐大】自然强大。
【坐法】犯法而处罚。
【坐化】佛教用语,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
【坐食】不劳而食。
“坐”国语辞典解释
zuò
动词1.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例: 「坐下」 、「坐在椅子上」 。
2.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 。《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 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3.居、處。例: 「坐落」 、「坐北朝南」 、「坐二望一」 。
4.搭乘。例: 「坐車」 、「坐船」 。
5.干犯。例: 「坐法當死」 。
6.處斷、定罪。例: 「連坐」 、「坐死」 。《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 《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7.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例: 「這房子向下坐了。」
8.蒞臨。參見「坐殿」 、「坐堂」 等條。
名词
席位。通「座」 。《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副词
1.堅守不去。參見「坐鎮」 、「坐索」 等條。
2.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例: 「坐享其成」 、「坐收漁利」 。
介词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 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禮·曲禮坐如尸。
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又便坐,別坐之處。
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
又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
又猶守也。
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
又古者謂跪爲坐。
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
註坐,跪也。
又律有罪坐。
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
又罪人對理曰坐。
左傳·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
又釋氏大坐曰跏趺。
蓮華經結跏趺坐。
又與座通。
前漢·梅福傳當戸牖之法坐。
註正座也。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徂果切,音睉。義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韻諸書訓註皆同,惟轉註古音坐註引史記高帝紀,遂坐上坐。正義云:前坐字,在果反,後坐字,在臥反。字彙行坐之坐讀上聲,非。正字通謂坐字在上聲者,叶音也,亦非。
本作𡋲。
說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考證:〔左傳·桓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門,而覆其山下,大敗之。〕 謹照原文覆其山下改爲覆諸山下。〔本作𡊎。說文从土从留省,土所止也。〕 謹照說文𡊎改𡋲。留改畱。
“坐”形意通解
略說: 戰國文字從「卩」,從「土」,會人跽坐於地上之意。陳劍認為古代的「坐」即「跪」,「危」應是「跪」的初文,「危」和「坐」形音義關係皆密切,很可能本為一語一形之分化。「坐」的本義是跪坐。古人席地而坐,雙膝着席,臀部壓在腳上。詳解: 甲骨文象人坐於席上,或釋為「坐」,可備一說。(中島竦、李孝定)戰國文字從「卩」,從「土」,會人跽坐於地上之意。陳劍認為古代的「坐」即「跪」,「危」應是「跪」的初文,「危」和「坐」形音義關係皆密切,很可能本為一語一形之分化。秦系文字從二「卩」,屬於繁化。後來「卩」形訛變,《說文》遂誤以為字從「留」省。「坐」的本義是跪坐。古人席地而坐,雙膝着席,臀部壓在腳上。《說文》:「坐,止也。」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明日宴,飲酒,樂,宋公使昭子右坐,語相泣也。」《禮記.曲禮上》:「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孔穎達疏:「坐亦跪也。」
「坐」也表示席位、座位,後寫作「座」。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坐」引申表示留守。如《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杜預注:「坐,猶守也。」又如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第229行:「秦以強弩坐羊腸之道,則地去邯鄲百廿里。」
「坐」又表示因……而獲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意謂呂不韋因嫪毐而獲罪免職。《漢書.武帝紀》:「閏月,諸邑公主、陽石公主皆坐巫蠱死。」亦表示連坐,即因別人犯罪而被連帶受罰。如《韓非子.八說》:「明君之道,賤德義貴,下必坐上,決誠以參,聽無門戶,故智者不得詐欺。」
「坐」表示對質。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晉人使與邾大夫坐。」杜預注:「坐,坐訟曲直。」又如《晏子春秋.內篇問下》:「言不相坐,行不相反。」
「坐」表示因為、由於。如《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唐代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坐」還用作副詞,表示自然而然。如《管子.輕重甲》:「北海之眾無得聚庸而煮鹽。若此,則鹽必坐長而十倍。」又表示徒然。如南朝梁江淹〈望荊山〉:「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又表示恰好。如唐代杜甫〈答楊梓州〉:「悶到房公池水頭,坐逢楊子鎮東州。」亦表示遂。如唐代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