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文言文意思
“覆”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覆”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覆”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翻;翻转过来。《论语》:“譬如平地,虽一篑,进,吾往也。”《鸿门宴》:“樊哙其盾于地。”

2.动词 覆没。《六国论》:“至于颠,理固宜然。”

3.动词 遮盖;掩蔽。《左忠毅公逸事》:“公阅毕,即解貂生,为掩户。”《孔雀东南飞》:“枝枝相盖,叶叶相交通。”

4.动词 伏兵。《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山下,大败之。”

5.动词 审察。《汉书·李寻传》:“反覆愚臣之言。”

6.副词 反;反而。《诗经·节南山》:“不惩其心,怨其正。”

7.动词 通“复”,回复,回。《汉书·冯唐传》:“赏赐决于外,不从中也。”

“覆”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翻倒、傾倒。例: 「翻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論語.子罕》「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

2.反轉。例: 「反覆無常」「翻來覆去」 。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3.毀滅、消滅。例: 「傾覆」「顛覆」《論語.陽貨》「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新唐書.卷一三六.列傳.李光弼》「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

4.回答。通「復」例: 「答覆」「覆信」《文明小史》第二九回:「這時逢瓜代回國,到京覆命,請假修墓來的。」

5.審察、詳察。《舊唐書.卷一一〇.列傳.鄧景山》「以鎮撫紀綱為己任,檢覆軍吏隱沒者。」

6.遮蓋、掩蔽。例: 「覆蓋」《莊子.德充符》「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聊齋志異.卷五.陽武侯》「見舍上鴉鵲群集,競以翼覆漏處。」

7.埋伏、襲擊。《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 《魏書.卷八九.酷吏列傳.李洪之》「乃夜密遣騎分部覆諸要路,有犯禁者,輒捉送州。」

8.反而。《詩經.小雅.節南山》「不懲其心,覆怨其正。」

副词
重、再。通「複」例: 「重覆」《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列傳下》「亦以寵靈文武,貽燕後昆,覆以懿鑠,豈其為身而有顓辭也?」 《老殘遊記》第一七回:「宮保只有派白太尊覆審的話,並沒有叫閣下回省的示諭,此案未了,斷不能走。」

“覆”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𠀤音蝮。
玉篇也。
詩·小雅不懲其心,怨是正。
禮·月令季春,命舟牧舟,五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
 又倒也。
易·鼎卦鼎折足,公餗。
書·胤征厥德。
 又敗也。
中庸傾者之。
綱目集覽,軍敗也。
 又中
前漢·馮唐傳賞賜決于外,不從中也。
白之也。
 又射
前漢·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
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
 又與復同。
易·乾卦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又集韻方六切,音福。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詳察曰
唐書·鄧景山傳私隱。
 又廣韻敷救切,音與宥韻副同。
說文蓋也。
詩·大雅翼之。
禮·檀弓見若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聲。伏兵曰
左傳·隱九年君爲三以待之。
 又類篇匹北切,音𠣾。義同。
 又韻補筆力切,叶音逼。
班固·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覆”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表示翻轉。

詳解: 從「」,「」聲,表示翻轉。《說文》:「覂也。一曰:蓋也。从襾,復聲。《楚辭‧九章‧思美人》:「車既覆而馬顛兮,蹇獨懷此異路。

  「」可表示倒出。《易‧鼎》:「鼎折足,覆公餗。

  「」也表示覆滅。《書‧仲虺之誥》:「殖有禮,覆昏暴。」孔傳:「有禮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

  「」還表示覆蓋、遮蔽。《呂氏春秋‧音初》:「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謚隘,二女愛而爭摶之,覆以玉筐。

  「」亦表示伏擊、襲擊。《孫子‧行軍》:「獸駭者,覆也。」李筌注:「不意而至曰覆。」杜牧注:「凡敵欲覆我,必由他道險阻林木之中,故驅起伏獸。駭,逸也。覆者,來襲我也。

  「」還指埋伏。《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門而覆山下,大敗之。」杜預注:「覆,設伏兵而待之。

  「」亦指審察;查核。《周禮‧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鄭玄注:「覆,猶察也。

  「」還表示相反。《詩‧小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鄭玄箋:「覆,猶反也。

  「」也表示答覆。《漢書‧馮唐傳》:「臣大父言李牧之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於外,不從中覆也。」顏師古注:「覆,謂覆白之也。

  「」也指重複。《後漢書‧班固傳下》:「亦以寵靈文武,貽燕後昆,覆以懿鑠,豈其為身而有顓辭也!」李賢注:「覆,猶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