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文言文意思
“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貉(简繁同形)
拼音:hé/háo/mò
“貉”字的古汉语解释
hé
名词 一种野兽。《列子·汤问》:“貉逾汶则死矣。”
mò我国古代东北部一个民族。《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第而异俗。”
“貉”国语辞典解释
hé
名词動物名。食肉目犬科。即貍,銳頭尖鼻,耳短小而圓,四肢短,毛褐色或黑灰色。於夜間活動,以小動物、魚類等為食。其皮為珍貴裘料。
háo
(一)之語音。mò
名词古代中國稱北方的一支外族為「貉」 。《孟子.告子下》:「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 《荀子.勸學》:「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貉”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韻會正韻𠀤曷各切,音鶴。本作貈。正字通貉似貍,銳頭,尖鼻斑色,毛深厚溫滑,可爲裘。
墨客揮犀貉狀似兔,性嗜紙,人或擊之,行數十步,輒睡,以物擊竹警之,乃起,旣行復睡。
詩·豳風一之日于貉。
箋往搏貉,以自爲裘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貉踰汶則死。
淮南子·修務訓貛貉爲曲穴。
又蟲名。
爾雅·釋蟲國貉蟲蠁。
註今呼蛹蟲。
又廣韻下各切,音涸。義同。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白切,音陌。
說文北方豸種。
五經文字貉,經典相承作蠻貊。
周禮·夏官·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
又秋官·貉隷註征東北夷所獲,選以爲役員。
公羊傳·宣十五年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也。
孟子子之道,貉道也。
註貉,在荒服者也。貉之稅二十而取一。
又爾雅·釋詁貉,縮綸也。
註綸,繩也。謂牽縛縮貉之。
又集韻末各切,音莫。
爾雅·釋詁靜也。
又集韻正韻𠀤莫駕切。同禡。
周禮·春官·肆師凡四時之田獵,祭表貉則爲位。
註貉,師祭也。
爾雅·釋天是禷是禡。
疏禡,周禮作貉。貉又爲貊字,古今之異也。考證:〔周禮·夏官·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八貉。〕 謹照原文八貉改九貉。
“貉”形意通解
略說: 「貉」是一種中國原產野生犬科動物。今仍在華東一帶常見。詳解: 「貉」是一種中國原產野生犬科動物。廣泛生長於中、日、韓等地,今仍在華東如上海一帶常見。
金文從「豸」從「各」,「各」是聲符,本義是一種野獸的名稱,金文用作人名。白貉卣:「白(伯)貉乍(作)寶尊彝。」《正字通》:「貉似貍,銳頭,尖鼻斑色,毛深厚溫滑,可以爲裘。」
「貉」的異體作「䶅」,朱芳圃認為先民於動物分類並不精嚴,故「豸」與「鼠」可通用。
「貉」(mo4, maak6)又解作古代北方一民族。《荀子·勸學》:「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第而異俗。」
《說文》:「貉,北方豸穜。从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爲言惡也。』」
「貉」一字為人熟識,大多因為成語中有「一丘之貉」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