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文言文意思
“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節简化方式:另造新字
拼音:jié/jiē
“节”字的古汉语解释
jié
1.名词 竹节。《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2.名词 泛指植物的茎节;植物枝干交接之处。《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3.名词 人及动物的骨节、关节。《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4.名词 时节;季节。《雨霖铃》:“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名词 节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
6.名词 符节;旌节。缀有旄牛尾的竹竿,为古代使者出使的信物。《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名词 礼节;礼仪。《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8.名词 常规惯例。《狱中杂记》:“寝食违节。”
9.名词 气节;节操。《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0.名词 贞节;贞操。《孔雀东南飞》:“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11.名词 关键;要害。《察传》:“夫乐,天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12.名词 章节;段落。李商隐《杂纂》:“文无句读,书少章节。”
13.名词 节度;法度;分寸。《荀子·成相》:“言有节。”
14.名词 一种用竹子编成的可拍击成声的乐器。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15.名词 节拍;节奏。《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16.动词 节制;节约。《长亭送别》:“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训俭示康》:“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7.形容词 简明;简要。《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
18.名词 斗拱;屋柱上端承梁的方形木头。《训俭示康》:“(管仲)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节”国语辞典解释
jié
名词1.植物枝幹分段的地方。例: 「松節」 、「竹節」 。唐.杜甫〈建都十二韻〉:「風斷青蒲節,霜埋翠竹根。」 也稱為「節子」 。
2.動物骨骼相連接的部分。例: 「關節」 、「骨節」 。《韓非子.解老》:「人之身三百六十節,四肢,九竅,其大具也。」
3.段落、單位。例: 「章節」 、「單音節」 、「把這四小節再重唱一次。」
4.人的志氣、操守。例: 「志節」 、「貞節」 。《左傳.成公十五年》:「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
5.事情的經過情形。例: 「情節」 、「細節」 。
6.時令的區分。例: 「季節」 。《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
7.有特殊意義,值得慶賀或紀念的日子。例: 「春節」 、「青年節」 、「雙十節」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8.禮儀。例: 「禮節」 、「繁文縟節」 。《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9.古代使者所執的信物,用以證明身分。通「卩」 。例: 「符節」 。《周禮.地官.掌節》:「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
10.音樂的拍子,以示緩急程度。例: 「節奏」 、「節拍」 。《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
1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坎(☵)上。《易經.節卦.象曰》:「澤上有水,節。」 唐.孔穎達.正義:「水在澤中,乃得其節。」
12.量詞: (1)計算時間分段的單位。例: 「今天上了三節課。」 (2)計算車廂數目的單位。例: 「這列火車有十二節車廂。」 (3)計算文章或樂曲段落的單位。例: 「本文共分三章節。」 、「這首曲子一共有三十六節。」
13.姓。如明代有節鐸。
动词
1.限制、控制、約束。例: 「節育」 、「節制資本」 。《易經.未濟卦.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2.儉省。例: 「節衣縮食」 、「開源節流」 。《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詩。」
“节”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結切,音接。說文竹節也。
又操也。
左傳·成十五年諸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爲君非吾節也。
又止也,檢也,制也。
易·頤象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
疏節,裁節。
又節卦節亨。苦節不可貞。
疏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
又說卦傳節,止也。
書·康誥節性惟日其邁。
禮·檀弓品節斯。
註制斷也。
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
疏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
左傳·莊二十三年公如齊觀社,曹劌諫曰: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
史記·樂書大禮與天地同節。
正義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𤰞如形,生用各別。大禮辯尊𤰞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又符節,所以示信。
書·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
註諸有符節之臣,若爲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
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
註以王命往來,必有節以爲信。
又秋官小行人掌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爲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爲之。
禮·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
註隨事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也。
左傳·文十二年秦西乞術曰: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爲瑞節。
註節,信也。
史記·秦始皇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正義曰旄節者,編旄爲之,以象竹節。
又時節。
左傳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
又人君壽日皆名節,有萬壽節、天中節等名。
又地名。
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之淵。
註蓋節淵在平原鬲縣北。
又貫節,藥草名。
又樂器,卽拊也,所以節樂。
又諡法,好廉自克曰節。
又漢宣帝改元地節。
應劭曰欲令地得其節。
又姓。明正德中,守禦指揮僉事節鐸。
又官名。
眞𦡳風土記村中人家稍密,有鎭守之官,名曰買節。
又集韻昨結切,音截。
詩·小雅節彼南山。
又叶子悉切。
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又叶子計切。
曹植·王霸贊壯氣凌雲,挺身奮節。所征必拔,謀顯垂惠。
“节”形意通解
略說: 「節」的本義是竹節。詳解: 「節」本指竹的節理,即竹子各段相連處突出的部位。《說文》:「節,竹約也。从竹,即聲。」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約謂身有九節也。……節字或作箹,竹譜竹之節曰箹。」《史記.龜策列傳》:「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
「節」始見於戰國金文,從「竹」「即」聲,與小篆同。「節」是竹節,兩條節紋之間謂之一節;古時用作身份、權力的憑證,圓筒形的竹節剖成兩半,分由帝王及執事官員持有,或由守關者及獲特權人員持有,兩半吻合才有效。早期破竹為節,後以青銅鑄造,仍取象竹節之形,如戰國時期的鄂君啟舟、車節,是水、陸路經商的免稅通行證。而虎符亦可稱為「節」,如辟大夫虎符的銘文自稱為「辟大夫信節」。可見「符」、「節」表示憑信,義同通用,參見「符」。
自《說文》以降,字書多以「卪」、「節」為古今字,其實兩字只為同音假借關係。「卩」甲金文象跪坐人形的側面,並無符節之義。「卩」同是「即」、「節」的聲符,故《說文》以「卪」為「節」,符節為「卪」的假借義,「卪」、「節」本非一字。此外,由於音同,「節」、「即」通用,見於簡帛,表示節制、即刻等。《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體其義而即(節)文之」,《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節(即)以有為也,其央(殃)不出歲,小大必致(至)。」
戰國金文主要表示符節,金文所見舟節、車節為於水、陸路經商的通行證。《集韻》:「節,信也。」鄂君啟車節:「見其金節,則毋政(徵)」,「不見其金節則政(徵)」,可見車節是免稅通行的憑證。符節因其場合而有不同形狀及質材。《周禮.地官.掌節》:「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
金文又表示節制、約制。中山王壺:「鑄為彝壺,節于禋𨣧。可灋(法)可尚,以鄉上帝,以祀先王。」《易.雜卦》:「節,止也。」凡事之止而不過者皆曰節,合乎節曰「中節」,離乎節曰「失節」。此為時節、禮節、品節、志節、氣節、廉節、節制、節度、節文、節奏、節操、節義、節儉、節省之義所從出(參說文廣義校訂)。「節」字更多文例可參考《易》、《逸周書》、《禮記》、《廣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