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文言文意思
“逆”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逆”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逆”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迎;迎接。《国语·晋语》:“吕甥君于泰。”

【又】迎敌;迎战。《赤壁之战》:“将兵与操并力操。”

2.动词 预先;预料。《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以煎我怀。”

3.动词 不服从;违背。《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

4.名词 叛逆;骚乱者。《<指南录>后序》:“数吕师孟叔侄为。”

【逆计】⒈谋反。⒉预测。

【逆鳞】古谓龙的喉下有逆鳞,如被触摸,则必杀人。后因谓臣下直谏触犯君主为“逆鳞”。

【逆旅】客舍;旅舍。

【逆诈】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

“逆”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迎接。《書經.顧命》「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 宋.蘇軾〈留侯論〉:「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2.接受。《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公之使速殺之。」

3.違背、不順從。例: 「忤逆」「忠言逆耳」《孟子.離婁上》「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宋.歐陽修〈縱囚論〉:「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4.抗拒、抵抗。《戰國策.齊策三》「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專兵一志於逆秦。」

形容词
1.不順的。例: 「逆境」

2.倒出的。例: 「批其逆鱗」

副词
1.反、倒。例: 「倒行逆施」「反向逆行」 。唐.杜甫〈復愁〉詩一二首之一:「野鶻翻窺草,村船逆上溪。」

2.預先。例: 「逆料」 。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名词
背叛者。例: 「討逆」 。晉.劉琨〈與石勒書〉:「得主則為義兵,附逆則為賊眾。」

“逆”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𠀤凝入聲。
增韻迕也,拂也,不順也。
釋名,遌也。不從其理,則遌不順也。
書·大禹謨凶。
言悖善從惡也。
 又太甲有言于汝心。
人以言拂也。
 又廣韻亂也。
禮·孔子燕居勇而不中禮,謂之
前漢·武帝紀不道。
 又說文迎也。
周禮·春官·中春龡豳詩以暑。
書·呂𠛬爾尚敬天命。
春秋·桓八年祭公來,遂王后于紀。
 又玉篇度也,謂先事預度之也。
論語詐。
易·說卦知來者,是故易數也。
 又奏事上書曰
周禮·天官宰夫掌敘羣吏之治,以待諸臣之復,萬民之
夏官·太僕掌諸侯之復
復,謂奏事。,謂自下而上曰
 又受也。
儀禮·聘禮衆介皆命不辭。
猶受也。
周禮·天官·司書羣吏之徵令。
受而鉤考之。
 又河名。
書·禹貢同爲河,入于海。
言九河合爲一,大河之而入海也。
 又曲,地名。
史記·𨻰平傳封平爲曲侯。
 又叶宜脚切,音虐。
詩·魯頌孔淑不,淮夷卒獲。獲叶音霍。

“逆”形意通解

略說:」甲金文象對面的人向着自己,迎面走來。後增「」或「」表示在路上,增「」(人足)向着「」,表示主人向前迎接對面走過來的人,本義是迎接。引申為逆向、順逆。

詳解:」甲金文構形本義有二說。一說「」是「」的初文,「」象對面的人向着自己,迎面走來。後增「」或「」表示在路上,增「」(人足)向着「」,表示主人向前迎接對面走過來的人(羅振玉、趙誠),本義是迎接。

  一說「」、「」是二字,「」象倒人形,本義是逆反,不順從的人(楊樹達、季旭昇)。而「」本義是迎接,「」表示不順、叛逆只是同音借用(楊樹達、段玉裁)。後來「」(人形)訛變為牛形,疑是作為「」的聲符。

  甲金文「」迎接、不順兩種用法皆有。甲文「逆伐」即「迎擊」,「逆祀」,即不按順序進行祭祀。又用作人名、國名。

  金文早期多表示迎接、接受,駒父盨蓋:「逆見我」。表示不順、逆反,始見於西周晚期,戰國中山王壺:「隹逆生禍,隹順生福」。又用作人名。

  按「」,亦可引申逆反、不順之義,凡迎向某物,必與對方方向相反。俗語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仍保留「」義。「逆水」即「迎水」,與水流方向相反,故引申反向之義。

  《說文》:「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段玉裁注:「逆,迎也。逆、迎雙聲,二字通用,如禹貢逆河,今文尙書作迎河是也。今人假以爲順屰之屰,逆行而屰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