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蘖”文言文意思
“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蘖”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niè

“蘖”字的古汉语解释

niè

名词 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汉书·货殖传》:“然犹山不茬。”

【引】植物的芽。王观国《学林》:“茶之佳品,芽细微,不可多得。”

“蘖”国语辞典解释

niè

名词
1.樹木砍伐後長出的新芽。《書經.盤庚上》「若顛木之有由櫱。」 《國語.魯語上》「山不槎櫱,澤不伐夭。」

2.泛指枝幹新長的枝芽。《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

“蘖”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𠀤魚列切,音孽。
說文伐木餘也。○按說文𣡌本字。𣎴,古文。櫱、𣕀,重文。韻會正韻俱从艸,今文尚書·盤庚詩·商頌孟子,俱作櫱。
 又唐韻五葛切,岸入聲。義同。
 又姓。
姓苑東莞人。本姓薛,避仇改爲櫱。
 又叶逆約切,音近虐。
蘇軾·園中草木詩牽牛獨何畏,詰曲自牙櫱。走尋荆與榛,如有夙昔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