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文言文意思
“情”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情”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qíng

“情”字的古汉语解释

qíng

1.名词 感情;情绪。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

2.名词 情意;心意。《陈情表》:“欲苟顺私,则告诉不许。”

3.名词 爱情。《孔雀东南飞》:“君既为府吏,守节不移。”

4.名词 实情;实况。《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5.名词 情况;情节。《周处》:“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告。”

6.名词 情理;事理。《孔雀东南飞》:“今日违义,恐此事非奇。”

“情”国语辞典解释

qíng

名词
1.心理上發於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發的心理狀態。例: 「感情」「溫情」《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唐.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2.人與人之間的愛戀。例: 「愛情」「痴情」「談情說愛」 。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詞: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3.友誼、情分。例: 「交情」「人情世故」 。唐.李白〈贈汪倫〉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面子。例: 「情面」「求情」「說情」

5.實際的狀況、內容。例: 「實情」「病情」「行情」

形容词
有關愛情的。例: 「情人」「情痴」


副词
分明、明明。《紅樓夢》第四回:「薛蟠見母親如此說,情知扭不過的。」

“情”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正韻慈盈切,𠀤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
董仲舒曰人欲之謂
詩序靜于中,百物盪于外。
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
禮·禮運何謂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又,實也。
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
 又叶慈良切,音牆。
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𥦬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
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皆从心。性卽心之理,卽心之用。

“情”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感情。

詳解: 從「」,「」聲,本義為感情。《說文》:「人之陰气有欲者。从心,青聲。《荀子‧正名》:「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可表示本性。《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也表示情欲、性欲。《楚辭‧天問》:「何繁烏萃棘,負子肆情。」王逸注:「言解居父聘吳,過陳之墓門,見婦人負其子,欲與之淫泆,肆其情欲。

  「」還表示意願、欲望。《史記‧李斯列傳》:「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亦表示愛情。《後漢書‧烏桓傳》:「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後送牛馬羊畜,以為娉幣。

  「」還表示人情。唐韓愈〈送牛堪序〉:「然吾嘗聞有登第於有司而進謝於其門者,豈有司之待之也,抑以公,不以情?舉者之望於有司也,亦將然乎?

  「」亦指輿論。《晉書‧蔡豹傳》:「豹在徐土,內撫將士,外懷諸眾,甚得遠近情,聞其死,多悼惜之。

  「」還指思想、精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道理、情理也以「」表示。《禮記‧樂記》:「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還表示真實。《墨子‧非攻上》:「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孫詒讓間詁引王念孫曰:「情誠通用。

  「」亦表示形態、情態。《關尹子‧八籌》:「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