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文言文意思
“寤”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寤”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寤”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睡醒。《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寐求之。”

2.动词 醒过来。《盐铁论·忧边》:“若醉而新。”

3.动词 同“啎”。逆;横着。见“寤生”。

4.动词 同“悟”。觉悟;醒悟。《曲突徙薪》:“主人乃而请之。”

【寤寐】醒时与睡时,犹言日夜。

【寤生】逆生;难产。

“寤”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睡醒。《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惕然而寤,徒夢也。」

2.覺悟、醒悟。通「悟」《楚辭.屈原.離騷》「閏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傳上》「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

“寤”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故切,音誤。
說文寐覺而有言曰。从㝱省,吾聲。一曰晝見而夜㝱也。
周禮·秋官有司氏。
,覺也,主夜覺者。
 又春官·大卜疏精神見,覺而占之。
 又左傳·隱元年莊公生,驚姜氏。
遌生也。遌,逆也。杜預曰:寐而莊公生。
風俗通凡兒墮地,能開目視者,謂之生。
 又與悟通。
爾雅序別爲音圖,用祛未
用此音圖,以祛除未曉者也。孔伋曰:吾終日思而未之得,於學則焉。
 又說文一作𡨂。
正字通俗作窹,非。窹,竈名。
 又𥧝,同窹。

“寤”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聲。本義是睡醒而有言。

詳解: 甲骨文從「」,「」聲,字形見《合集》24123、27253。《屯南》320的字形亦釋為「」,蔡哲茂、王子揚認為此字左邊之「」稍殘。謝明文認為左邊的一筆不屬於「」字,此字應分析為從「」(「」的初文),「」聲。《清華三.芮良夫毖》的「」上部便是從「」演變而來。其說可從。《清華壹.程寤》簡2有從「」,「」聲的字形,據文義亦當釋為「」。

  「」的本義是睡醒而有言。《說文》:「寤,寐覺而有信曰寤。」段注本改為「寐覺而有言曰寤」。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24123:「壬午卜,王曰鼎(貞):又(有)寤。《清華壹.程寤》簡2:「[吾心](寤)敬(驚),告王。」意謂太姒夢醒受驚,把夢告訴王。古書中的用例如《呂氏春秋.離俗》:「惕然而寤,徒夢也。」高誘注:「寤,覺也。」意謂惶恐而覺醒,只不過是夢。

  「」也表示做夢。《說文》:「一曰:晝見而夜㝱也。」如《逸周書.寤敬》:「今朕寤有商驚予。」孔晁注:「夢為紂所伐,故驚。

  「」可通「」,表示覺悟。如《清華叄.芮良夫毖》簡2「寤贁(敗)改䌛(繇)」,意謂從失敗中覺悟,改弦更張。又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

  《說文》又有「𡨂」字,同「」。〈宀部〉:「𡨂,寤也。从宀,吾聲。」段玉裁注:「寐覺而有言曰『寤』,『𡨂』之音義皆同也。《廣雅.釋詁四》:「寤,覺也。」王念孫疏證:「𡨂與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