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文言文意思
“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迸(简繁同形)
拼音:bèng
“迸”字的古汉语解释
bèng
1.动词 奔散;走散。《三国志·魏书·满宠传》:“督将迸走,死伤过半。”
2.动词 喷射;涌流。《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
“迸”国语辞典解释
bèng
动词1.散走。《後漢書.卷三二.樊宏傳》:「時飢荒之餘,人庶流迸,家戶且盡。」
2.向外四散。唐.白居易〈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紅樓夢》第四七回:「滿眼金星亂迸,身不由己,便倒下了。」
3.裂開。例: 「水桶迸了一道縫兒。」 《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只聽格喳的一聲,那來棍迸為六段。」
4.湧出。《文選.潘岳.寡婦賦》:「口嗚咽以失聲兮,淚橫迸而霑衣。」
bǐng
动词驅逐、排除。通「屏」 。《禮記.大學》:「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漢.鄭玄.注:「皇云:『迸,猶屏也。』」
“迸”康熙字典解释
同逬。詳後逬字註。“迸”形意通解
略說: 從「辵」,「并」聲,本義為散走、奔走。詳解: 從「辵」,「并」聲,本義為散走、奔走。《說文》:「散走也。从辵,并聲。」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迸」可表示涌出、噴射。《文選‧潘岳〈寡婦賦〉》:「口嗚咽以失聲兮,淚橫迸而霑衣。」
「迸」亦可表示逃走。《宋書‧索虜傳》:「廣等矢盡力竭,大敗,廣、霸、談之等各單身迸還。」
「迸」也表示散裂、斷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桓大司馬詣劉尹,臥不起。桓彎彈彈劉枕,丸迸碎床褥間。」
「迸」還表示蹦跳。唐溫庭筠《和沈參軍招友生觀芙蓉池》:「珠墜魚迸淺,影多鳧泛遲。」
「迸」也指繃緊、板着。《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衛朝奉也不答應,迸起了面皮,竟走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