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文言文意思
“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膏”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gāo/gào

“膏”字的古汉语解释

gāo

1.名词 油脂;脂肪。《答李翊书》:“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实遂,之沃其者光晔。”

【又】(gào)动词 把油加在车轴上。《送李愿归盘谷序》:“吾车兮秣吾马。”

2.名词 肥肉。《苦斋记》:“今夫梁之子,燕坐于堂之上。”

3.名词 煎炼而成膏状物。《后汉书·华佗传》:“既而缝合,傅以神。”

4.名词 心尖脂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之下。”

5.形容词 肥沃。《触龙说赵太后》:“今女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腴之地。”

【又】<形使动>使……肥沃。《苏武》:“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

6.名词 恩惠;恩德。常“膏泽”连用。

【又】<名使动>使……得到恩惠。《答司马谏议书》:“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泽斯民。”

“膏”国语辞典解释

gāo

名词
1.肥肉、油脂。例: 「焚膏繼晷」《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宗室傳.摑保傳》「摑保洞腹見膏,恐昭祖知之,乃然薪取膏以為炙。」

2.濃稠的糊狀物。例: 「牙膏」「藥膏」「枇杷膏」

3.比喻恩澤。《孟子.離婁下》「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

4.古代稱心臟與橫膈膜間的部位。例: 「病入膏肓」《左傳.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 晉.杜預.注:「心下為膏。」

形容词
美好的。例: 「膏田沃野」《禮記.禮運》「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gào

动词
1.潤滑、潤澤。《詩經.曹風.下泉》「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身以徜徉。」

2.蘸、沾。例: 「膏筆」「膏墨」 。元.馮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題紙散下來了,俺子索磨的墨濃,膏的筆飽。」

“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𠀤音高。
說文肥也。
韻會凝者曰脂,澤者曰。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
元命包者,神之液也。
易·鼎卦不食。
晉語不能爲,而祗離咎也。
,肥也。
𥹭之性,難正也。
,肉之肥者。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棘軸。
,豬脂也。
 又博雅人一月而
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之下。
心下爲
 又正韻澤也。
博雅,滑澤也。
易·屯卦屯其
正義曰:澤也。
 又脣脂,以和丹作之,亦曰
詩·衞風豈無沐,誰適爲容。
 又甘也。
禮·禮運天降露。
,猶甘也。
 又凡樹理之白者皆曰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物。
鄭司農曰: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
 又五穀之滑者皆曰
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菽,黍,稷。
郭曰:言味好,皆滑如
 又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𠀤音誥。潤也。
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之。
釋文,古報反。
禮·內則之。
釋文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則讀去聲。考證:〔詩·衞風豈無沐,誰的爲容。〕 謹照原文誰的改誰適。

“膏”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脂肪。

詳解: 從「」,「」聲,本義為脂肪。《說文》:「膏,𦘺也。从肉,高聲。」甲骨文「」或以無「」形之「」作聲符,或移「」旁於「」下。《古璽彙編》1236「」字把「」和「」分置左右,偏旁位置與上「」下「」的寫法不同。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合集》10918:「王狩膏。」又《合集》28188:「自瀼至于膏,亡(無)災。」「」在陶文與璽印文字中都用作人名。

  傳世文獻中「」從油脂引申到濃稠的膏狀物,如藥膏。《後漢書.方術傳》:「若在腸胃,則繼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另,混和油脂和香料而成的也稱為「」,《詩.衛風.伯兮》:「豈無膏沐」,朱熹集傳:「膏,所以澤髮者。

  又「」從油脂引申有肥沃的意思,晉潘岳〈藉田賦〉:「膏壤平坻。」另字亦有滋潤之義,《廣雅.釋言》:「膏,澤也。《詩.曹風.下泉》:「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孔穎達疏:「此苗所以得盛者,由上天以陰雨膏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