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邈”文言文意思
“邈”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邈(简繁同形)
拼音:miǎo
“邈”字的古汉语解释
miǎo
1.形容词 远。屈原《怀沙》:“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
2.动词 通“藐”,轻视。《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邈之。”
“邈”国语辞典解释
miǎo
形容词久遠、遙遠。《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 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一六:「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动词
1.凌駕。《抱朴子.外篇.尚博》:「廄馬千駟,而騏驥有邈群之價。」 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2.輕視。通「藐」 。漢.劉向〈戰國策書錄〉:「上小堯舜,下邈三王。」 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振景拔跡,顧邈同列。」
“邈”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角切集韻韻會墨角切,𠀤音㦝。說文遠也。
正韻渺也。
屈原·離騷神高馳之邈邈。
又九章邈而不可慕。
又爾雅·釋訓邈邈,悶也。
又正韻輕視貌。與藐同。
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振景拔迹,顧邈同列。
註邈,凌也。
又叶莫卜切,音木。
陸雲·被命詩聖敬遠躋,神道元邈。思媚三靈,誕膺天篤。
說文本作𨘷。考證:〔屈原·離騷神高馳之邈邈。
又九章邈不可慕也。〕 謹照原文改邈而不可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