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文言文意思
“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聿”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聿”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笔。扬雄《太玄·饰》:“舌之利,利见知人也。”

2.助词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实义。《诗经·大雅·大明》:“怀多福。”《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其莫。”

“聿”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筆。《說文解字.聿部》「聿,所以書也。」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秦以後皆作筆字。」 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咸執牘聿,至于祠下。」

2.姓。如商代有聿速。

3.二一四部首之一。

助词
發語詞,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湯誥》「聿求元聖,與之戮力。」 《後漢書.卷八〇.文苑傳上.傅毅傳》「二志靡成,聿勞我心。」

“聿”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余律切集韻允律切韻會正韻以律切,𠀤音遹。
說文所以書之器也。楚謂之,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
 又玉篇遂也,述也,循也。
正韻惟也。
書·湯誥求元聖,與之戮力。
,遂也。
釋文,允橘切,述也。
正義曰:訓述也。述前所以申遂,故爲遂也。
詩·唐風蟋蟀在堂,歲其莫。
,遂也。
從始至末之言。
詩·大雅無念爾祖,修厥德。
,述也。
詩詁助語。
左傳註惟也。
 又自也。
詩·大雅爰及姜女,來胥宇。
,自也。於是與其𡚱大姜,自來相可居者。
 又揚雄·羽獵賦及至罕車飛揚,武騎皇。
皇,輕疾貌。
 又左思·吳都賦陵絕嶛嶕,越巉險。
越,豹走貌。
 又與曰通。
詩·豳風曰爲改歲,入此室處。
前漢·食貨志
師古註,卽曰也。
亦與遹通。
詩·大雅遹求厥寧。
遹與同。發語辭。
亦與欥通。
前漢·班固敘傳欥中和爲庶幾。
師古註,通由也。◎按說文,所以書之器也。欥,詮詞也。徐註,一曰發聲。引:欥求厥寧。今文作,後世束豪爲。加竹作筆,而字音以律切,專爲發語詞矣。柳宗元文作牘,則唐人尚以此爲筆字。

“聿”形意通解

略說:」會手持筆寫字之意,是「」之初文。

詳解: 古文字「」從「」從「」,「」象筆管之形,因為毛筆的筆桿是用竹做成的,而且是空心的,全字表示手持筆寫字,是「」之初文(劉釗)。《說文》:「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

  卜辭多借用為人名、地名。金文「」有書寫之意,銘文云:「肆敢聿于彝」,《周禮.秋官.司約》:「凡大約劑,書於宗彝」。(周名煇)「」多為族徽文字、人名,又有通作「」,表示音律,如楚王𩑟鐘:「楚王𩑟自乍鈴鐘,其聿(律)其言(音)。」通作「」,意指縱恣,如郾侯庫簋:「[宀聿]樂母(毋)聿(肆)[戈者](諸)」;又表示列鐘之數,郘鐘:「大鐘八聿(肆)」,《左傳.襄公十一年》:「歌鐘二肆」,杜預注:「肆,列也,縣鐘十六為一肆」。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