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言文意思
“道”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道”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ào

“道”字的古汉语解释

dào

1.名词 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

【又】动词 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2.名词 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3.名词 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

4.名词 道理;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名词 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

6.名词 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7.动词 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好。”

8.动词 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动词 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

10.名词 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

11.名词 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12.动词 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

13.介词 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上始。”

14.量词 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道心】⒈犹言道德观念。⒉悟道之心。

【道学】⒈道家的学说。⒉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

【道眼】指抉择真妄的能力。

【道义】⒈道德和义理。⒉道德和正义。

【道艺】学问与技能。

“道”国语辞典解释

dào

名词
1.路途、途徑。例: 「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方法、道理。例: 「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思想、學說。例: 「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7.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8.道士的簡稱。例: 「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宗教的教義、義理。例: 「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古代行政區域名稱:(1)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2)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詞: (1)計算條狀物的單位。例: 「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2)計算有出入口設施的單位。例: 「兩道門」「多道關卡」 。(3)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例: 「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4)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例: 「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5)計算菜餚的單位。例: 「總共有十二道菜。」

12.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动词
1.說、談。例: 「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例: 「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以為、認為、料想。例: 「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 《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引導、指引。通「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

介词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道”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路。
詩·小雅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
立天之,曰隂與陽。立地之,曰柔與剛。立人之,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
順其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柏。
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州。
 又當,草名。
博雅,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
大學如切如磋者,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
中庸尊德性而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長安來。
山海經北來。
,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也。叶下醜。

“道”形意通解

略說: 從「」從「」從「」,「」是聲符。「」象四達之衢,即今天的十字路口,指兩條道路交叉之處。「」象腳,「」象人頭,古文字的「」和「」往往可代表人,全字象人走在道路之上,本義是道路,引申為人所力行的正道、道德。

詳解:」象腳,「」象人頭,古文字的「」和「」往往可代表人,全字象人走在道路之上,本義是道路,引申為人所力行的正道、道德。

  《說文》:「𨕥(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𡬹,古文道从首、寸。」「一達謂之道」,指一條通達而沒有歧路的道路。

  金文或從「」,「」由「」、「」組成,「」象道路之形,與「」之意同。「」或訛變為「」形,古文字的「」往往演變為「」,後世的「」字可能是從這種形體訛變而來的。

  近年出土的《郭店簡.老子甲》中,「」字寫成[彳人亍],「人在道途中」之義益顯。無論具體意義的「道路」或抽象意義的「大道」,都和人的參與有關。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兩家都喜言「天道」,但都分別強調 「道不遠人」(《禮記.中庸》)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金文表示道路,散盤:「封于原道,封于周道。」「」表示堆土植樹,設立分界,原、周是地名,意謂在原地的道路畫界,在周地的道路畫界。《詩.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朱熹認為「周道」即大路,意謂大路像磨刀石一樣平,像箭矢一樣直(馬持盈)。又表示正道、道德,中山王鼎:「亡(無)不順道」。又指國家循守正道,施行禮義,使天下大治,謂之「有道」,相反即是「無道」。[妾子]𧊒壺:「逢郾(燕)亡(無)道」,意謂適逢燕國無道。又通假為「」,表示指導、引領,中山王鼎:「以誘道(導)寡人」。

  戰國竹簡表示道德,《郭店簡.老子甲》簡6:「以道差(佐)人宔(主)者」,意謂遵循道德輔佐君主。《清華簡一.程寤》簡8-9:「可(何)保非道,可(何)愛非身」,《郭店簡.性自命出》簡56:「昏(聞)道反𠮯(己)」。又表示天道,《上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簡7:「川(順)天之道」。又表示引導,《郭店簡.尊德義》簡22:「民可道(導)也,而不可強也。」意謂人民可以引導,不可以強迫。又用作地名,《清華簡二.繫年》簡66:「會諸侯于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