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文言文意思
“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隳(简繁同形)
拼音:huī/duò
“隳”字的古汉语解释
huī
动词 毁坏;横行霸道。《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失街亭》:“父亲何故自隳志气耶?”
【隳突】骚扰;冲撞。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乎南北。”
“隳”国语辞典解释
huī
动词毀壞、損毀。《呂氏春秋.慎大覽.順說》:「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 《文選.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隳”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許規切。俗隓字。老子·道德經故物或行或隨,或响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隳。
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
又通作墮。
禮·月令繼長增高,毋有壞墮。
釋文墮亦作隳。
又讀書通與毀通。
荀子·富國篇非將隳之也,說不免焉。
後漢·袁紹傳所過毀突。
文選作隳。考證:〔老子·道德經或强或嬴〕 謹照原文嬴改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