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橛”国语辞典解释
jué
名词1.小木樁、短木頭。例: 「木頭橛子」 。《水滸傳》第二三回:「只怕大蟲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也稱為「橛子」 、「橛兒」 。
2.馬口中所銜的橫木。《韓非子.姦劫弒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3.禾稼的殘根。例: 「稻橛」 、「麥橛」 。
动词
擊。《山海經.大荒東經》:「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正韻𠀤居月切,音厥。說文杙也。一曰門梱。
爾雅·釋宮樴謂之杙。
註橜也。蓋直一段之木也。
列子·黃帝篇若橜株駒。
註斷木。
又詩·小雅旣備乃事。
疏引漢農書云:孟春,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
又馬銜曰橜。
莊子·馬蹄篇前有橛飾之患。
司馬相如傳銜橛之變。
又篇海橜車,鉤心木也。
又擊鼓槌也。
山海經有獸名夔,以其皮爲鼓,橛以雷獸之管,聲聞五百里。
又同嶡。
又列子姑衞切,音劌。盛肉几。
禮·明堂位俎,夏后氏以嶡。
註謂中央橫木也。通橛。
又韻會其月切,音掘。
正韻居胃切,音貴。義𠀤同。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