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橛”文言文意思
“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橛”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jué

“橛”字的古汉语解释

jué

1.名词 短木桩。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红花》:“苗高二三尺,每路打,缚绳横阑,以备狂风拗折。”

2.名词 树木或庄稼的残根。《诗经·小雅·大田》:“以冬土定,故稼于地与地平。”

3.名词 马口中衔的横木。《庄子·马蹄》:“前有饰之患,而后有便荚之威。”

4.量词 一小段。《五灯会元·石头希迁禅师》:“师乃指一柴曰:马师何似这个?”

5.动词 击;打。《山海经·大荒东经》:“以雷兽之骨。”

“橛”国语辞典解释

jué

名词
1.小木樁、短木頭。例: 「木頭橛子」《水滸傳》第二三回:「只怕大蟲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也稱為「橛子」「橛兒」

2.馬口中所銜的橫木。《韓非子.姦劫弒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3.禾稼的殘根。例: 「稻橛」「麥橛」

动词
擊。《山海經.大荒東經》「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正韻𠀤居月切,音厥。
說文杙也。一曰門梱。
爾雅·釋宮樴謂之杙。
橜也。蓋直一段之木也。
列子·黃帝篇若橜株駒。
斷木。
 又詩·小雅旣備乃事。
引漢農書云:孟春,土長冒,陳根可拔,耕者急發。
 又馬銜曰橜。
莊子·馬蹄篇前有飾之患。
司馬相如傳之變。
 又篇海橜車,鉤心木也。
 又擊鼓槌也。
山海經有獸名夔,以其皮爲鼓,以雷獸之管,聲聞五百里。
 又同嶡。
 又列子姑衞切,音劌。盛肉几。
禮·明堂位俎,夏后氏以嶡。
謂中央橫木也。通
 又韻會其月切,音掘。
正韻居胃切,音貴。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