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文言文意思
“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lǔ
“橹”字的古汉语解释
lǔ
1.名词 护身的大盾牌。《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名词 望楼,用以了望观察敌情的建筑。《三国志·袁绍传》:“绍为高橹。”
3.名词 船桨。《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橹”国语辞典解释
lǔ
名词1.城上供防禦而無頂蓋的瞭望樓。《玉篇.木部》:「櫓,城上守禦望樓。」 《晉書.卷八一.朱伺傳》:「伺又率諸軍圍守之,遂重柴繞城,作高櫓,以勁弩下射之,又斷其水道。」
2.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明.張自烈《正字通.木部》:「槳,行舟具,長大曰櫓,短小曰槳。」 《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呂蒙傳》:「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 唐.徐鉉〈過江〉詩: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
3.古代的兵器。即大盾、大戟。《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 晉.杜預.注:「櫓,大盾也。」 《晉書.卷一.宣帝紀》:「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矢石雨下,晝夜攻之。」
“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𠀤音魯。說文大盾也。
禮·儒行禮義以爲干櫓。
又玉篇櫓,城上守禦望樓。
釋名櫓,露也,露上無覆屋也。
後漢·公孫瓚傳樓櫓千里。一作㯭。
又韻會戰陳高巢車亦爲櫓。
太公·六韜篇陷堅陣,敗强敵,武翼大櫓,提翼小櫓。
又進船具。
釋名船尾曰柂,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
通鑑呂蒙取荆州,使白衣搖櫓。
又櫓𦊖子,果名。
桂海虞衡志大如椀,數十房欑聚成毬,食之微甘。考證:〔禮·儒行禮義爲干櫓。〕 謹照原文禮義下增以字。
“橹”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盾」的側面形,從「虎」聲,是「櫓」的初文。(裘錫圭)「櫓」的本義是大盾。詳解: 甲骨文從「盾」的側面形,從「虎」聲,是「櫓」的初文。(裘錫圭)「櫓」的本義是大盾。如《合集》36481正:「車二丙、櫓百八十三、函五十、矢……」
金文從「木」,「魯」聲,寫為上下結構。用作人名。
小篆從「木」,「魯」聲,改為左右結構,為後世所本。《說文》:「櫓,大盾也。从木,魯聲。」古書中的例子如《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杜預注:「櫓,大楯。」又如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謀攻》簡20:「【攻】城之法,脩(修)櫓……」今本《孫子.謀攻》:「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轒轀」是攻城用的戰車。
「櫓」又表示建於城上的望樓。《玉篇.木部》:「櫓,城上守禦望樓。」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河江為阹,泰山為櫓。」裴駰集解引郭璞曰:「櫓,望樓也。因山谷遮禽獸為阹。」《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今吾諸營樓櫓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櫓」還是一種划船工具。《釋名.釋船》:「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如《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呂)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𦩷𦪇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唐代王勃〈採蓮曲〉:「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搖輕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