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言文意思
“通”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通(简繁同形)
拼音:tōng
“通”字的古汉语解释
tōng
1.动词 通达;通过;通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动词 贯通;沟通。《谭嗣同》:“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
3.形容词 畅通;没有阻隔。《论积贮疏》:“政治未必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4.动词 通报;转达。《孔雀东南飞》:“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5.动词 交往;来往;结交。《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6.动词 流通;交换。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7.动词 交流;交谈。《君子国》:“唐敖见言可通,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
8.动词 通晓;精通。《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
9.副词 全部;普遍。《核舟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0.量词 遍。《孔雀东南飞》:“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
通籍】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处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指记名在门籍,可以进入宫门。后称进士刚及第或刚做官叫“通籍”。
【
通家】⒈世交。⒉姻亲;结为姻亲。
“通”国语辞典解释
tōng
形容词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的。例: 「水管不通了。」
2.流暢、暢達。例: 「暢通」 、「四通八達」 、「你的作文寫得不夠通順。」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老殘遊記》第一回:「當年也曾讀過幾句詩書,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
3.順利。例: 「星運亨通」 。
4.靈活、不閉塞。例: 「圓通」 、「開通」 。
5.淵博。例: 「通人」 、「博學通儒」 。
6.共同的。例: 「好逸惡勞是一般人的通病。」 《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義也。」
7.整個、全部。例: 「通宵」 、「通盤考量」 。《孟子.離婁下》:「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副词
全、都。例: 「通通上去」 。《紅樓夢》第二八回:「他說的我通不懂,怎麼不該罰!」
动词
1.到達。例: 「通到」 、「通往」 。《國語.晉語二》:「道遠難通,望大難走。」
2.往來、交往。例: 「通商」 、「通航」 、「互通有無」 。《漢書.卷三七.季布傳》:「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3.報告、通曉。例: 「通知」 、「通報」 。《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
4.明白、了解。例: 「通曉」 、「精通」 。《漢書.卷七二.王吉傳》:「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驕驁,不通古今。」
5.男女間發生不正常的關係。例: 「私通」 、「通姦」 。《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 《漢書.卷五五.衛青傳》:「(鄭)季與主家僮衛媼通,生青。」
名词
1.熟悉某種事物的人。例: 「中國通」 、「萬事通」 、「數學通」 。
2.量詞: (1)計算文書、電訊的單位。例: 「一通電話」 、「三通電報」 。(2)計算敲擊鐘鼓次數的單位。例: 「擂鼓三通」 。
“通”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𠀤統平聲。說文達也。
正韻徹也。
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禮·學記知類通達。
又亨也,順也。
禮·儒行上通而不困。
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
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
又暢也。
爾雅四時和爲通正。
註通,平暢也。
又總也。
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
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
又開也。
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
註謂更開置之也。
又𨻰也。
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
註謂𨻰道之也。
又凡人往來交好曰通。
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
又陸賈傳剖符通使。
又書名。
白虎通班固著。
風俗通應劭著。
又書首末全曰通。
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
又凡物色純者謂之通。
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
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
又通鼓。
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
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
又井地名。
前漢·𠛬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又廣韻州名。
又韻會馬矢曰通。
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
又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
又叶他郞切,音湯。
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考證:〔爾雅·釋歲四時通政。〕 謹按原文作四時和爲通正和爲二字不可删,今改爾雅四時和爲通正。
又爾雅無釋歲今省。〔白虎通班彪著。〕 謹照原書班彪改班固。〔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實傳政論一通。〕 謹照原書政論一通改宜寫一通。〔前漢·地理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謹按語出𠛬法志不出地理志,今改𠛬法志。〔又馬矢曰通。後漢·戴就傳傅以馬通。〕 謹照原傳改以馬通薰之。
“通”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彳」,「用」聲。或從「辵」,「彳」和「辵」是義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用。金文從「辵」(或「彳」),「甬」聲。或從「用」聲,「甬」和「用」古音相近。簡帛文字和小篆從「辵」,「甬」聲。本義是到達。詳解: 甲骨文從「彳」,「用」聲。或從「辵」,「彳」和「辵」是義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用。金文從「辵」(或「彳」),「甬」聲。或從「用」聲,「甬」和「用」古音相近。「甬」的上部或訛為「日」。簡帛文字和小篆從「辵」,「甬」聲。本義是到達。《說文》:「通,達也。从辵,甬聲。」
甲骨文用為方國名。如《合集》20512:「丁酉卜,生十月王𦎫[彳用](通)。」「𦎫」表示敦伐。金文常見「通祿」一詞,是表示吉祥的習語。如𤼈鐘:「受余屯(純)魯,通彔(祿)永令(命)。」「通」和「永」近同,表示無窮。(參《金文形義通解》)
金文「通」又假借為「踊」,如九年衛鼎:「𢓶(踊)皮」。「踊」是古代遭受刖刑的人所穿的特製的鞋。「踊皮」可能是指這種鞋所用的皮。(唐蘭)
「通」表示通達、通往。如《國語.晉語》:「道遠難通,望大難走。」韋昭注:「通,至也。」《韓非子.說林下》:「智伯將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鐘遺仇由之君。」
「通」引申表示往來、交往。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二年春,楚鬭章請平于晉,晉陽處父報之,晉、楚始通。」《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
「通」表示流通、交換。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史記.平準書》:「而桑弘羊為大農丞,筦諸會計事,稍稍置均輸以通貨物矣。」
「通」表示開闢、疏通。如《禮記.月令》:「開通道路,毋有障塞。」《莊子.天下》:「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通」又表示暢通、通順。如《荀子.儒效》:「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通」表示精通、懂得。如《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質行正直,仁勇得眾心,通於兵事。」《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徐宣故縣獄吏,能通《易經》。」
「通」表示私通。如《國語.晉語》:「公之優曰施,通於驪姬。」《戰國策.楚策四》:「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
「通」表示所有、全部。如《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又指普遍的。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
「通」還可作量詞,用於文書相當於一份,如《後漢書.崔駰列傳》:「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又相當於次、遍,如三國魏曹操〈步戰令〉:「嚴鼓一通,步騎悉裝;再通,騎上馬,步結屯;三通,以次出之,隨幡所指,住者結屯(住)幡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