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文言文意思
“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槁(简繁同形)
拼音:gǎo
“槁”字的古汉语解释
gǎo
形容词 草木枯干。刘向《九叹·远势》:“草木摇落时槁悴兮。”(草木凋落,到时候就枯干了。悴:指枯萎。)《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则苗槁矣。”
【又】泛指干,枯干。《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
“槁”国语辞典解释
gǎo
形容词乾癟枯瘦的。例: 「枯槁」 、「槁木死灰」 。《墨子.耕柱》:「舍今之人而譽先王,是譽槁骨也」 。
名词
枯木。《商君書.弱民》:「秦師至鄢郢,舉若振槁。」
“槁”康熙字典解释
正字通同槀。“槁”形意通解
略說: 「槁」從「木」,「高」聲,本義為枯木,引申為乾枯。詳解: 「槁」指樹木乾枯。篆文「槁」同「槀」,《說文》:「槀,木枯也。從木,高聲。」
卜辭殘缺而意義不明,見於《懷》824。
漢帛書通作「犒」,如《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宋荊戰泓水之上章》:「士匽為魯君槁師」,「槁」即為「犒」,表示犒勞、犒賞。
古書用作乾枯,如《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楊倞注:「槁,枯」;又用作乾癟,如陸游〈幽居〉之二:「芳樽雖匪金丹術,槁面尊前也蹔紅」;亦用作敲打,如潘岳〈河陽縣作二首〉之一:「熲如槁石火」,還用作死亡,如《說苑.立節》:「吾若是而生,何面目而見天下之士。遂立槁於彭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