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文言文意思
“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恒(简繁同形)
拼音:héng
“恒”字的古汉语解释
héng
1.形容词 永久不变;固定。《齐桓晋文之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副词 经常;常常;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聊斋志异·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3.形容词 平常;一般。《童区寄传》:“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br>
【恒产】指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也指代代相传的财产。
【恒医】普通医生。
“恒”国语辞典解释
héng
形容词1.長久的、不變的。例: 「恆心」 。《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
2.平常的、普通的。《莊子.大宗師》:「是恆物之大情也。」 《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鄰家耆老,見鴻非恆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
名词
1.長久不變的意志。例: 「持之以恆」 。《論語.子路》:「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文選.崔瑗.座右銘》:「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2.《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震(☳)上。表長久不變之道。
3.姓。如漢代有恆奕。
副词
經常。《書經.伊訓》:「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 《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
“恒”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胡登切,音峘。說文常也。
又卦名。
易·恆卦恆,久也。
又禮·月令文繡有恆。
疏恆,故也。必因循故法也。
又周禮·夏官·司弓矢恆矢痺矢,用諸散射。
註恆矢。安居之矢也。痺矢象焉。
又山名。
爾雅·釋山恆山爲北嶽。
史記·夏本紀註恆山在定州恆陽縣。
風俗通北方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又州名,漢恆山郡,周武帝置恆州,因山名。
又姓。楚大夫恆惠公。
又去聲。
轉注古音古鄧切,音亙。
詩·小雅如月之恆。
註恆,古鄧反。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亦作絚。
又徧也。
詩·大雅恆之秬秠。
註恆,古鄧反。徧種之也。◎按此字體製不一,說文集韻六書統說文長箋精蕰正譌等書从月从舟,辨駁更改,或省或幷,恐屬臆斷。因去古已遠,大篆,小篆已多不合,而況隷楷乎。凡講字形處,槩不贅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