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文言文意思
“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來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lái
“来”字的古汉语解释
lái
1.名词 麦子。《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2.动词 来到。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动使动>使……来;招致。《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
4.形容词 将来的;未来的。《<指南录>后序》:“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5.<语助>以来,表示从过去某时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爱莲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6.<语助>无实义,相当于“咧”、“吧”。《归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来古】自古以来。
【来归】⒈回来。⒉被夫家遗弃的女子返回娘家。⒊归附;归顺。
【来苏】从疾苦之中获得重生。
【来仪】比喻卓越的人才。
【来兹】⒈来年。⒉今后。
“来”国语辞典解释
lái
动词1.空間從別處移動至此處。與「去」 、「往」 相對而言。例: 「回來」 、「車來了」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時間從某定點直至現在。例: 「自古以來,紅顏多薄命。」 唐.王維〈相思〉詩: 「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 唐.孟浩然〈春曉〉詩: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事情臨頭、發生。例: 「這下問題來了!」 、「事情一來,忙昏頭了!」
4.做某種動作,可廣泛取代被省略的動詞。例: 「亂來」 、「來根菸!」 、「這簡單,讓我來。」
形容词
1.未來的、下一次的。例: 「來年」 、「來日」 、「來生」 。《警世通言.卷六.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今科不中來科中。」
2.用於數詞或量詞之間,表約略的意思。例: 「三十來歲」 、「二十來斤」 。
助词
1.接於動詞、形容詞之後,表「……時」 、「……後」 。唐.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小來習性懶,晚節慵轉劇。」 唐.白居易〈琵琶行〉:「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2.接於動詞之前,表示動作意願。例: 「我來唱首歌。」 、「你來看店。」
3.接於動詞之後,表示做了某些動作。例: 「我探望你來了。」 、「我上課來了。」
4.與「得」 、「不」 連用,表能力可或不可。例: 「這事我做得來。」 、「英語我說不來。」
5.用於數詞之後,表列舉。例: 「一來念他初犯,二來念他年輕,此次暫且饒了他。」
6.當口語中的襯字,無義。例: 「正月裡來,桃花開。」 、「不愁吃來,不愁穿。」
名词
姓。如周代有來章,唐代有來俊臣。
lài
同「徠」 (二)。lài
同「徠」 (二)。“来”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𠀤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
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
又玄孫之子曰來孫。
又麥名。
詩·周頌貽我來牟。
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䅘。
又呼也。
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
又姓。
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
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
又叶鄰奚切,音離。
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又叶郞狄切,音力。
詩·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叶下服。
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又叶落蓋切,音賴。
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又叶良置切,音利。
荀子·賦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考證:〔荀子·賦論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謹照原書省論字。
“来”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來」是麥子之「麥」的象形初文,後假借為來往之來,久借不還。一說「來」被借用作去來之來,並加注義符「夊」(象腳掌向下形,參見「夊」)以明示其行動義。然而,由於來去之來字常用,為刻寫之便,又省掉「夊」(參洪家義)。而「麥」字原本的來往之來義,卻用作麥子之麥義。詳解: 先就字形方面說「來」字的演變。甲骨文「來」象麥子,是麥子之麥的本字,一般以為指小麥。字形中間是直上的麥穗,兩邊葉子下垂,葉下是莖和根。其字上端或加斜或橫畫。麥穗直上,因為麥莖堅強,中空有節似竹(參羅振玉、張哲)。
不少甲骨文「來」字上端加斜或橫畫,有學者認為其字最初本應無橫或斜畫,後來增一斜或橫畫以辨其初義(麥子之來)與假借義(往來之來)。不過,在實際甲骨文文例中未見明確而一致的應用此區分(參季旭昇)。換言之,即或字無增一橫或斜畫,有用以表達麥子之來的情況,亦有表示到來之來的例子。或說橫畫可能是無深意的贅筆(參裘錫圭),或說是飾筆(參《古文字譜系疏證》)。另有學者認為横畫代表麥穗(如李裕)。
金文承甲骨文字形,有的作整株麥子之象形,有的在字形上端加一橫畫,但(多)不封頂。第二種字形較為常見。
以下就「來」的用義作簡單的說明。
在甲骨文的用法方面,於此提出五點。一,卜辭中「來」少見用作本義(即麥子)的例子,僅有的如︰「乙亥卜,受來禾。 二」(《甲骨文合集》33260),其中「受來禾」之「來」應讀作「麥」。意思是「卜問︰受來(麥)呢?還是受禾呢?」即卜問哪一種作物收成會好(參溫少峰,袁庭棟)。
二,「來」用其假借義的例子,卜辭多見。表示由某處至某處時,有的用為來去之來,有的用作來往之往。用作返也、還也之意,常見的例子如「往來亡災」(按︰「亡」即無也),意近「出入平安」。又如「缶不其來[見]王」(《甲骨文合集》1027正)。又或如「來雨自西」(《甲骨文合集》12872)。另外,甲骨文中常見「王來正(征)人方」一語,表示王往征伐人(「人」乃方國名)。此處「來」用其往來之「往」意。
三,用以表示來貢之意,如「奚來白馬」(《甲骨文合集》9177正)。又如「來馬」、「來牛」之類(參李孝定、姚孝遂)。
四,用為將至、將來之義,如卜辭中「來歲」一語即明年、來年之意。卜辭於一旬內之干支稱「今」,下一旬之干支稱「翌」,再下一旬之干支稱「來」(參姚孝遂)。對於卜辭中「翌」表示較近的將來而「來」表示較遠的將來之說,可參吳其昌。
五,用作地名,如「己未卜,今日不雨,才(在)來。」(《甲骨文合集》20907)其中「來」可能是「萊」,春秋時被齊靈公所滅,地處今山東黃縣萊子城。《左傳.襄公六年》︰「齊侯滅萊。」
金文用義方面,主要有三(參《金文形義通解》)。其一,用作到來之來,如史牆盤︰「徽史刺(烈)祖廼來見武王」。其二,用為名字,見鼄來隹鬲︰「鼄(邾)來隹乍(作)貞(鼎)」。其三,用作來年之來,如曶鼎︰「東宮廼曰︰『賞(償)曶禾十秭,遺十秭,為廿秭,[若]來歲弗賞(償),則付卌(四十)秭。』」「來歲」即來年、明年。
從以上甲金文的用例可見,「來」皆有假借表示由彼至此、由遠到近,或從某處至某處。《爾雅.釋詁上》︰「來,至也。」《玉篇.來部》︰「來,歸也。」另外,甲金用例中,亦有借「來」表示將來或將至義,這該是把前述由遠至近之義應用於描述或衡量時日之遠近的做法。《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
另外,楚簡中有來字異體[來止],上從來下從止(參劉釗),其中「止」應是義符。例如︰「其民者,若四時一遣一[來止],而民弗害也」(郭店楚簡.語叢四.21)。其中[來止]明顯用作來去之來。
《說文》訓「來」曰︰「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洛哀切。」對於許慎關於來麥「天所來也」一訓,有人或許認為是莫名其妙,對此李裕提出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說法。根據一些人類文化歷史及考古學的研究,許多神話與傳說,往往與真實的歷史密切關連。中國古有麥子「天所來也」之說,此現象反映一種可能︰麥子非中國土產(按︰小麥的原產地在中東的新月沃土,中國的小麥可能自西域傳入)。小麥之來用作行來之來,是由於「麥種得自外來」(參張舜徽)。這個說法可算是對許慎所言「天所來也」的一個合理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