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文言文意思
“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虽”字

繁体: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suī

“虽”字的古汉语解释

suī

1.连词 即使;纵然。《子鱼论战》:“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训俭示康》:“吾今日之俸,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2.连词 虽然。《送东阳马生序》:“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虽”国语辞典解释

suī

连词
1.雖然、儘管。表示容忍讓步。《孟子.滕文公上》「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韓非子.說林上》「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

2.縱然、即使。表示假設推想。《論語.學而》「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列子.湯問》「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副词
獨、只。通「惟」《論語.子罕》「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suí

(一)之又音。

“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𠀤音綏。
說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
 又玉篇詞兩設也。
廣韻助語也。
集韻不定也。况辭也。
爾雅·釋訓每有,雖也。
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
禮·少儀雖請退可也。
雖,假令也。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
 又玉篇推也。
 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
 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考證:〔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吳語吾雖之不能,去之不忍。〕 謹按原文作須不作雖。謹節去吳語以下十一字,而於上文少儀疏雖假令也下,照原文增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二句。〔又獸名。于逖聞奇錄傅宏業宰天台縣,有人獵得一獸,形如豕,仰鼻,長尾有岐,謂之怪。宏業識之曰,其名雖,非怪也。雨則縣于樹,以尾塞其鼻。驗之,果然。雖,以醉反。〕 謹按仰鼻長尾乃爾雅所謂蜼非雖也。聞奇錄誤刻为雖不可從。今省此段謹改爲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
 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

“虽”形意通解

略說:」本是蜥蜴類爬蟲動物。後假借為雖然的「」。

詳解:」金文從「」,「」聲,本義是象蜥蜴的一種爬蟲類動物。《說文》:「雖,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後假借為雖然的「」。

  「」字見於春秋戰國金文,從唯從虫,唯是聲符,「」、「」上古韻部相同。「」初文作「」,本來是鳥的象形,後借用作發語詞。《說文》認為「」象大蜥蜴之形,按「」為蛇的象形,而「蜥蜴」俗稱「四腳蛇」,所以《說文》所言不無道理。

  金文所見「」字皆用作發語詞,相當於雖然,有讓步之意,如新郪虎符:「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又與「」、「」通用,王引之《經傳釋詞》:「惟,發語詞也,亦作雖。」秦公鐘:「余雖小子」,《尚書.大誥》:「予惟小子」。參「」、「」。